日耕地30亩啊!马林想想就激动万分。为啥?因为坐拥美洲大陆殖民地的他,最不缺的就是土地。而最缺的,就是人口和效率。
而今,现在有一部犁就能日耕地30亩。而且,只需一两个人操纵(据汇报说是一个驾马,另一个负责调整犁头深度,属于辅助,女人也可以胜任)。那么,按照春耕一个月来算,岂不是一家人可以耕地900亩?
马林心里开心得不要不要的,一家人要是能种地900亩,那10万户岂不是能种9000万亩?天呐,这得多少粮食啊……
马林一路都是美滋滋的,他现在开始担心——以后粮食太多怎么办?喂鸡么……
但当他带着几个大臣和凯撒抵达现场,看到那个传说中的“农耕奇迹”后,差点气歪了鼻子……
尼玛!什么“农耕奇迹”?感情就是用很多匹马拉着一部犁车啊!
马林忍住愤怒,仔细观察了一下,发现这个所谓的“农耕奇迹”其实就是用12匹挽马,一齐拉着一部铁架子制作的犁车前进。
这部用钢筋和木头制成的犁车,下面共有3部曲辕犁。设计者倒是花了心思,将三张曲辕犁的犁评用一根钢条横着连接在一起。
当不耕地或转向的时候,辅助操纵犁车的人提着横钢条,将三张曲辕犁的犁评一起往后拉,将犁刀提起犁地。而犁评一共有三个档位,最后一档就是犁刀离地的档位,这是犁车赶路或者转向时用的。
而向前推一档,就是浅耕档,犁刀向下,但深入不多。这个档位,主要是给牧场草地松土的。种植牧草要求不高,只要松下土即可。而浅耕的话,速度也快。
至于最前面一档,自然是深耕了,这是正常耕地用的档位。而之前说的日耕地30亩,用的自然也是这个档位。
另外,在发明者普朗德使用犁车进行示范耕地的时候,马林发现——这三张曲辕犁并不是并排的,而是有前有后。
至于为什么如此,马林一看就明白了——因为三张曲辕犁的各自的犁壁在碎完土后,会把土往犁壁两侧扒拉分开。随后,丢弃在土地里。若是三张犁并排,那么,在犁壁碎土后将泥土抛往两边的时候,泥土容易和边上的犁抛向两边的泥土产生互相干涉,影响犁车前进……
所以,设计者聪明地把三张曲辕犁设计成斜的,三张犁不在一个水平面上。这样,向两边抛土的时候,就不相互产生干涉了。
马林不得不承认,这个设计者还是很聪明的,工匠水平比较高。但是,看到前面拉车的12匹马后,马林顿时火大了……
……
尼玛!那可是12匹挽马啊!正常人家,养得起这么多马匹?就算你这个犁车设计得再巧妙,那又有何意义?光是12匹马的饲料,就能让普通农民破产啊!
一家子养12匹挽马有何意义?农耕的时候,固然能让12匹挽马齐上阵,加快耕地速度。可是,农耕结束后呢?12匹挽马,每天耗费的粮食,相当于60个人!
就算用马车拉货,一家农户最多带一两匹挽马出门拉货,搞搞副业吧?毕竟,你马再多,也得有足够的赶马的马夫啊!
那样一来,农闲的时候,12匹挽马,就会有10匹或11匹挽马空闲下来,白白耗费粮食,简直不划算啊!
……
不过,马林也得承认,眼瞅着这12匹马一齐耕地,速度真的好快,不亚于后世的手扶拖拉机。
前世,马林老爹也买过一台二手的手扶拖拉机,用于家里耕地。不过,那台二手的常柴手扶拖拉机,每天耕地数量最多也不过15亩。但在后世,华夏人多地少,每家也就几亩地,日耕地15亩,绝对够用了,还能帮村里人耕地呢。
单论耕地速度,这台犁车能日耕地30亩,都达到手扶拖拉机的两倍了。
不过,马林记得,后世家里那台手扶拖拉机,耕地的时候,只有一张犁,叫单铧犁。只有大中型拖拉机,才会用多铧犁。因为,人家大中型拖拉机马力够大啊……
说到马力,看着犁车的马林神情古怪起来。因为,看到拉车的12匹挽马,他想到了一个词——12马力……
是的,12马力!这可是实打实的12马力!可不是么?12匹挽马一齐拉犁车,不就是12马力么?
而最巧合的是,在后世,马林家里的手扶拖拉机,貌似也是12马力的小型单缸柴油机……
不过,那个手扶拖拉机一天只能耕地15亩。主要是,那用的是单铧犁。而这12匹马拉的犁车,同样是12马力,但却用了三张犁。
按道理,这应该每天耕地45亩的。毕竟,三张犁呢。但实际情况不是这么算的,主要是因为——拖拉机只要有油就能不停耕地。但这同样12马力的犁车系统,12匹挽马累了却是要休息好一阵的。
因此,虽然多了两张犁,可却因为挽马需要休息,每天耕地数量只有30亩。但这个数据,在这个年代已经很吓人了。唯一的缺点,就是马匹吃得多,农耕结束后,太多马吃白饭……
……
中午吃饭的时候,在饭桌上,马林把养马成本这个尖锐的问题给提了出来,责问犁车的发明者普朗德。毕竟,就算挽马不像战马那样天天吃5个人份的粮食,平均下来每天吃两三个人的粮食还是有的。一户农民家里,养那么多挽马,非常不划算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